卫生保健
卫生保健

【保育保健】立秋至 秋意渐浓——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发布时间:2025.08.07点击数:

【保育保健】立秋至 秋意渐浓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当夏日的燥热渐渐褪去,我们迎来了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 立秋。立秋时节,虽然白天仍有暑热残留,所谓 “秋老虎” 依然可能肆虐,但早晚已有了明显的凉意,天地间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开始滋生。民间谚语 “立秋之日凉风至” 描绘了此时节气候转变的特点,也蕴含着古人顺应节气变化的养生智慧。

一、立秋介绍

立秋通常在每年公历 8 月 7 日 - 9 日交节,当太阳到达黄经 135° 时,便是立秋降临。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昼夜温差增大的现象,降水逐渐减少,空气湿度降低,呈现出 “燥” 的气候特征。在传统农耕中,立秋是秋收的重要起点,农谚有 “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 的说法,提醒着农民把握农时。同时,民间也流传着 “贴秋膘”“啃秋” 等习俗,以应对季节转换对身体的影响。

二、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立秋之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日的热风,带着一丝秋天的清爽,吹散了部分暑气,让人体会到秋意的来临。

二候白露生

由于昼夜温差加大,夜间的水汽遇冷凝结,清晨时分,地面或植物上会出现细小的白露,这是秋日特有的景象,也预示着天气逐渐转凉。

三候寒蝉鸣

寒蝉是一种体型较小的蝉,立秋后,它们感知到阴气渐生,便开始在树上鸣叫,其声音清脆,成为立秋时节独特的声响。

三、立秋养生

立秋时节,气候由热转凉,燥气渐盛,人体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食欲不振等 “秋燥” 症状。养生应注重滋阴润燥、养肺健脾,从饮食、起居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节气变化。

饮食调理

立秋饮食宜滋阴润肺、健脾开胃,多吃具有润燥生津、补益脾胃功效的食物,少吃辛辣、油炸之物,以免加重体内燥气。

银耳莲子羹:银耳有 “平民燕窝” 之称,滋阴润肺,莲子养心安神,二者搭配煮羹,加入适量冰糖,清甜可口,能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咽燥。

雪梨川贝汤:雪梨润肺止咳,川贝清热化痰,将雪梨切块与川贝同煮,适合秋季食用,对咽喉不适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脾胃虚寒者可加入适量冰糖和姜片。

山药排骨汤:山药健脾养胃,排骨补充营养,二者煮汤,味道鲜美,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增强脾胃功能,适合立秋后滋补身体。

百合粥:百合润肺清心,与大米同煮成粥,清淡易消化,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适合秋季早餐食用。

蜂蜜水:蜂蜜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用温水冲服,可缓解秋燥引起的便秘和皮肤干燥,但糖尿病患者需适量饮用。

起居作息

立秋后昼渐短夜渐长,应遵循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的原则,建议晚上 10 点半前入睡,早上 6-7 点起床,顺应阳气收敛的规律。早晚温差大,要注意添减衣物,避免受凉,所谓 “春捂秋冻”,但不宜过度 “秋冻”,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室内要保持适当湿度,可使用加湿器,避免空气过于干燥。

运动锻炼

立秋适合进行适度的运动,以增强体质,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快走、慢跑、登山等运动,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促进气血运行。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大汗淋漓,以防耗伤津液。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可饮用温水或淡茶水,切忌饮用冰镇饮料。运动后不要立即脱衣,以免受凉。

情绪调节

秋季万物开始凋零,容易让人产生悲秋的情绪。此时要注重情志养生,保持心情舒畅。可多到户外散步,欣赏秋日美景,或参与绘画、唱歌等活动,转移注意力。中医认为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肺气的宣发,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时令搭配建议

滋阴润燥套餐:清蒸鲈鱼 + 清炒菠菜 + 百合粥

健脾养胃套餐:南瓜小米粥 + 香菇炒青菜 + 蒸山药

润燥茶饮:麦冬 3g + 玉竹 3g + 枸杞 5g,用沸水冲泡,可滋阴润燥、养胃生津,适合秋季饮用。

注意事项

立秋后早晚温差大,外出时要注意携带外套,避免因受凉引发感冒。“秋老虎” 期间仍有高温,午后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避免长时间暴晒。

秋季燥气盛,应少吃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

秋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下一条:【保育保健】大暑至 热浪涌——二十四节气之大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