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保健
卫生保健

【保育保健】寒露至 寒意生——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发布时间:2025.10.07点击数:

【保育保健】寒露至 寒意生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今日,我们迎来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 寒露。寒露,意为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标志着天气由凉转寒,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秋意已浓。此时,层林尽染,鸿雁南飞,古人云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既藏着秋收的尾声,也蕴含着顺应寒季的养生智慧。

一、寒露介绍

每年10月7日至9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95°时,即为寒露。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降至10℃-20℃,北方开始出现初霜,南方也褪去暑热余温,“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谚语,正是提醒人们注意保暖。传统农耕中,寒露是秋收秋种的关键期,棉花、晚稻陆续收割,小麦、油菜开始播种,田野间满是抢收抢种的忙碌景象。


二、寒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寒露后,最后一批鸿雁南飞越冬,古人称其为“宾”,如同迟到的客人,象征着天气彻底转寒,迁徙的生灵已开启越冬之旅。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天气变冷,雀鸟减少活动,而海边蛤蜊大量出现,其贝壳纹路与雀鸟羽毛相似,古人便误以为雀鸟潜入水中变成了蛤蜊,充满自然观察的趣味。

三候菊有黄华

“华”即花,寒露时节,菊花普遍开放,黄色的菊花成为秋日最具代表性的景致,也标志着深秋的正式到来,民间常有赏菊、饮菊花茶的习俗。


三、寒露养生

寒露时节,冷空气频繁来袭,“燥寒”交织,人体易出现皮肤干燥、鼻塞咽痛、手脚冰凉等问题,养生需聚焦“防寒保暖、润燥养肺”,从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调整,适应寒冷干燥的气候。

饮食调理

寒露饮食宜温养滋补,多吃润肺生津、温补驱寒的食物,少生冷、忌寒凉,避免加重身体寒气与燥气。

银耳莲子羹:银耳润燥,莲子养心,搭配红枣炖煮,可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皮肤干,还能补气血。

萝卜羊肉汤:羊肉性温,能驱寒暖身,萝卜助消化、解油腻,煲汤饮用可增强抗寒能力,适合寒露滋补。

川贝炖梨:川贝润肺止咳,梨生津润燥,加少许冰糖隔水炖,对寒露常见的燥咳、咽喉不适有缓解作用。

栗子粥:栗子补肾强筋,搭配粳米煮粥,软糯香甜,既能健脾养胃,又能补充能量,抵御寒意。

山药炖排骨:山药健脾益胃,排骨补充蛋白质,炖汤饮用可温补身体,改善寒露时节的疲劳、畏寒。

枸杞菊花茶:枸杞滋补肝肾,菊花清热明目,两者搭配冲泡,可缓解秋燥导致的眼睛干涩,还能增强免疫力。

起居作息

寒露昼短夜长明显,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建议22点前入睡,7点左右起床,保证充足睡眠以养阳气。早晚温差大,需重点保暖,尤其要护住腹部、脚部和颈部,避免穿露脚踝的鞋子;室内可适当减少开窗时长,防止冷空气直吹,同时用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40%-50%,缓解空气干燥。

运动锻炼

选择气温较高的上午10点后或下午3点前运动,如散步、慢跑、八段锦等,避免在寒冷清晨或夜晚外出锻炼,以防受凉。运动强度以身体微热、不出大汗为宜,避免过度劳累耗损阳气;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穿上外套,可喝一杯温姜茶,驱寒暖身。

情绪调节

寒露草木凋零,易让人产生“悲秋”情绪,需主动调整心态,可通过登高赏秋、采摘果实、与家人朋友聚会等方式舒缓心情。中医认为“寒露宜养收”,避免情绪过度低落或激动,可通过听轻音乐、读书等方式平复心神,保持情绪稳定。

时令搭配建议

温补润燥套餐:萝卜羊肉汤+清炒西蓝花+杂粮饭

养肺健脾套餐:山药炖鸽子+凉拌菠菜+栗子粥

驱寒茶饮:生姜3片+红枣3颗+桂圆2颗,沸水冲泡代茶,可加少许红糖调味,畏寒者饮用更佳。

注意事项

避免贪凉,不穿露腰、露脚踝的衣物,少喝冰饮、少吃生冷水果,以防寒气入侵肠胃;

寒露燥寒伤肺,应减少吸烟、远离油烟环境,外出时可戴口罩,防护呼吸道;

秋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中老年人晨练不宜过早,起床后可先喝一杯温水,缓慢活动身体再外出。

 

 

下一条:【保育保健】幼专附属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预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