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保健】大暑至 热浪涌——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发布时间:2025.07.22点击数:

保育保健】大暑至 热浪涌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今日,我们迎来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此时骄阳似火,暑气蒸腾,正如俗语所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天地间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万物在酷热中经受考验,也藏着在极致炎热中调养身心的生存智慧。

一、大暑介绍

每年7月22日至24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即为大暑。此时正值“中伏”前后,气温达到全年峰值,且雨水丰沛,形成“湿热交加”的气候特点。农谚有“大暑不割禾,一天丢一箩”,此时是早稻收割、晚稻追肥的关键期,民间也因酷暑有“大暑晒伏姜”“喝伏茶”等习俗,借天时调养身体。

二、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大暑时节,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所变。夜幕降临时,萤火虫在草丛间飞舞,为燥热的夜晚添上几分灵动。

二候土润溽暑:土壤被雨水浸润,湿度大增,天气闷热难耐,“溽”字恰如其分地描绘出这种潮湿闷热的感觉。

三候大雨时行:此时常有雷雨骤至,雨后虽暂感凉爽,但很快又会回归闷热,这是暑气将尽前的最后“发力”。

三、大暑养生

大暑气候炎热且湿气重,人体易出现“暑湿困脾”“心火旺盛”的状况,养生需以“防暑祛湿、益气养阴”为核心,从饮食、起居等方面做好调理。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清热祛湿、生津益气的食物,忌辛辣油腻,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冬瓜薏米汤:冬瓜利水,薏米祛湿,二者同煮,可缓解暑湿引起的乏力、腹胀,适合日常饮用。

荷叶粥:荷叶清热解暑,与大米同煮,加少许冰糖,清香爽口,能开胃消暑。

绿豆海带汤:绿豆清热,海带软坚利水,煮汤后放凉饮用,可补充水分,缓解口干舌燥。

丝瓜炒蛋:丝瓜性凉,清热化痰,搭配鸡蛋补充营养,适合夏季增强免疫力。

银耳百合羹:银耳滋阴润燥,百合清心安神,炖煮后冷藏片刻,口感清甜,能缓解暑热带来的烦躁。

酸梅汤:乌梅、陈皮、冰糖熬制,酸甜可口,生津止渴,是传统的解暑饮品(注意适量饮用,避免过凉)。

起居作息

大暑昼长夜短且天气闷热,宜“晚睡早起,兼顾午休”,建议23点前入睡,早晨可稍晚起床(6:30左右),保证7小时左右睡眠。中午务必午休30-60分钟,避开正午高温;室内需常开窗通风,空调温度建议设为26-28℃,避免频繁进出空调房引发感冒。

运动锻炼

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间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游泳等,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惫为宜。运动后及时补充淡盐水,忌喝冰镇饮料;出汗后不要立即吹空调或洗冷水澡,以防寒气侵入。

情绪调节

高温易让人烦躁易怒,需“静心养气”,可通过听舒缓音乐、下棋、练书法等方式平复情绪。中医认为“心静自然凉”,保持平和心态,避免大喜大悲,能减少心火对身体的影响。

时令搭配建议

防暑祛湿套餐:绿豆薏米粥 + 清炒马齿苋 + 冬瓜丸子汤 

益气养阴套餐:山药莲子粥 + 清蒸鲈鱼 + 凉拌苦瓜

解暑茶饮:藿香3g + 佩兰3g + 荷叶5g,沸水冲泡,可缓解暑湿引起的头晕、乏力。

注意事项

外出时做好防晒,戴帽子、打伞,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

避免大量食用冰镇食物,以免刺激肠胃,引发腹痛、腹泻;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换衣,保持皮肤干爽,预防痱子、蚊虫叮咬。


下一条:【保育保健】小暑至 暑意浓——二十四节气之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