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保健】处暑至 秋意渐——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发布时间:2025.08.23点击数:

【保育保健】处暑至 秋意渐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今日,我们迎来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处暑,意为“出暑”,标志着暑气渐消、秋意渐浓,昼夜温差开始增大。此时,天高云淡,五谷渐熟,古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既饱含丰收的喜悦,也藏着顺应时节的养生之道。

一、处暑介绍

每年8月22日至24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即为处暑。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暑热余威减弱,但“秋老虎”仍可能短暂反扑。传统农耕中,处暑是秋收的关键节点,玉米、高粱等作物进入成熟期,民间有“处暑高粱遍地红”的谚语,也因早晚转凉,衍生出“处暑添衣,不劳医生”的保暖习俗。

二、处暑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

处暑后,鹰类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古人观察到它们会将猎物陈列如“祭祀”,象征秋季肃杀之气渐起。

二候天地始肃

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树叶渐黄、草木转衰,呈现出“萧瑟”的秋日景象,提醒人们顺应自然收敛生息。

三候禾乃登

“登”即成熟,此时稻谷、黍稷等农作物陆续成熟收割,田野间满是丰收的忙碌景象。

三、处暑养生

处暑时节,气候由热转凉,“燥气”渐生,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咽喉不适等“秋燥”症状,养生需注重滋阴润燥、敛神养气,从饮食、起居等方面调整,以适应季节转换。

饮食调理

处暑饮食宜温润平和,多摄入滋阴润肺、健脾养胃的食物,少辛辣、忌寒凉,避免加重秋燥。

• 银耳百合汤

银耳滋阴润燥,百合清心安神,加少许冰糖炖煮,可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咽干。

• 山药排骨汤

山药健脾益胃,排骨补充营养,煲汤饮用既能滋补身体,又可增强免疫力,适合秋季补虚。

• 梨藕汁

梨和莲藕均为润燥佳品,打汁后加少许蜂蜜调味,清热生津,尤其适合儿童和老年人。

• 莲子百合粥

莲子养心,百合润肺,搭配粳米煮粥,软糯易消化,可改善秋燥导致的失眠、烦躁。

• 南瓜小米粥

南瓜健脾,小米养胃,煮粥食用能调理肠胃,缓解秋季肠胃功能减弱的问题。

• 菊花茶

菊花性凉,可清热明目、缓解秋燥引起的眼睛干涩,搭配枸杞饮用效果更佳,脾胃虚寒者适量饮用。

起居作息

处暑昼短夜长趋势渐显,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建议22点半前入睡,6点半左右起床,保证充足睡眠以收敛阳气。早晚温差大,需注意添衣保暖,尤其避免腹部、脚部受凉;室内保持湿度(50%-60%),可使用加湿器缓解空气干燥。

运动锻炼

选择气温适宜的上午或傍晚进行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等,以身体微热、不出大汗为宜。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物,避免吹风受凉;运动后宜饮温淡盐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情绪调节

秋季易生“悲秋”情绪,需保持心态平和,可通过登高远眺、欣赏秋景、与人交流等方式舒缓情绪。中医认为“秋季宜收神”,避免过度劳累或情绪大起大落,以养心神、安情志。

时令搭配建议

• 滋阴润燥套餐:银耳百合炖雪梨 + 清炒秋葵 + 糙米饭

• 健脾养胃套餐:山药莲子炖猪肚 + 凉拌木耳 + 南瓜粥

• 润燥茶饮:麦冬5g + 玉竹5g + 陈皮3g,沸水冲泡代茶,可加少许冰糖调味。

注意事项

• 避免贪凉,不宜长时间吹空调、风扇,夜间睡觉注意盖薄被,以防感冒;

• 秋燥易伤肺,应减少吸烟、远离粉尘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秋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体质较弱者需注意防护,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下一条:【家园共育】2025年秋季新生入园准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