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我校广大干部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全校上下涌动着学习全会精神、共话发展蓝图的浓厚氛围。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班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全会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要求思政课老师必须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展现新作为。一是要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体系化、学理化为方向深化理论阐释,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产出更多高质量、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二是要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工作,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学理话语和生活话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真正让科学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青年。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受鼓舞,倍感使命光荣,必须将全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干担当投身职业教育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 尹傲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重要论断为高校思政课建设锚定根本方向,让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在肩。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通过系统学习全会精神,我对思政育人的核心要义有了更为精准的把握。在教学内容上,我将把全会“科技自立自强”“文化创新创造”等部署与课程融合,用“天问”探火等成就和青年科研事迹作案例,挖掘“民为邦本”等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在教学方法上,践行“大思政”理念,通过案例研讨、红色研学等形式让学生从“被动听”变“主动学”,推动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今后,我将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以“守正”筑牢育人根基,以“创新”增强教学活力,把全会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贯穿育人各环节,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 韩笑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我倍感振奋、使命在肩。全会擘画的“十五五”宏伟蓝图,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实践路径,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思政教师,我们既是全会精神的学习者,更应成为坚定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全会强调“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这要求思政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我深刻认识到,思政课不能局限于理论说教,而要将“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部署转化为鲜活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跃升成就,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梯式发展逻辑。
落实全会精神,关键要推动理论与教学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坚持研究先行,把全会精神融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阐释中;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学方式,将“全面深化改革”“文化自信”等内容与学生专业特点结合,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伟业。
立德树人是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今后,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在课堂上强化青年的历史主动精神,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让思政课既有理论高度,更有思想温度,助力青年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 李菊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节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以“十五五”规划为战略支点,擘画了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入学习全会精神不仅是政治责任,更是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契机。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等核心命题,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理论素材和实践坐标。其中,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坐标,将乡村振兴融入思政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重要契机。基于此,我将继续深化对全会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学习研究,通过构建“问题链”驱动的教学设计、打造“沉浸式”实践教学场景、创新“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方式,努力将其转化为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脚下的土地和肩上的责任,培养他们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贡献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 钱冲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对于我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而言,不仅是政治责任,更是职业使命。全会强调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为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思政课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通过深入学习全会精神,我更加明确了要将全会的理论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四个自信”。
同时,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这要求我们思政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我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运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化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此外,全会还强调了“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我将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 黄飞奇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深切感受到理论的生命力与时代的召唤力。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的战略部署,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纲领,更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素材,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鲜活注解。
全会提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等重要论断,与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使命高度契合。从“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成就到“十五五”的目标任务,生动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而“坚持人民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等原则,正是思政课需向学生讲深讲透的核心要义。
落实全会精神关键在课堂转化。我将把“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议题融入教学,结合科研突破、乡村振兴等案例,让学生明晰发展逻辑。借助数字化教学手段,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案例解析+互动研讨”的课堂模块,避免理论说教。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历史主动精神,引导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十五五”建设征程,让思政课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坚实载体,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筑牢思想根基。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 王瑞莹
通过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相关文件和精神,我深受教育、倍感振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议题,其战略部署和深远意义,不仅关乎国家发展的全局,更与我们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事业息息相关。因此,将全会精神及时、准确、生动地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教学重点。首先,我要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原原本本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准确把握全会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只有自己真学、真懂、真信,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其次,要在“融入教学”上做文章。不能简单照本宣科,而要结合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专业背景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例如在阐述治理效能时,可以融入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学生立志成为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高素质劳动者。最后,要在“实效性”上求突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 张文倩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此次四中全会的关键议题是研究当前的经济形势,为了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经济工作,为“十五五”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建议。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改革的关键期,既是国内产业改革、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节点,又需要应对当前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环境,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我们亲眼见证了“十四五”时期国家的巨大变迁,从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到科技成果的井喷式涌现,师生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校园里,数字化教学设施日益完善,为师生提供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条件。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更是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看着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科技自立自强、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美好未来。
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决心将全会精神融入教学科研,立足课堂主阵地,把全会精神的“政策语”转化为学生爱听的“青春语”,用青年榜样的奋斗故事作注解,让理论冒热气、接地气,引导学生读懂“十五五”规划的时代分量,用生动的案例、鲜活的故事,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国家发展的大势,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让青春力量为现代化建设赋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 臧慧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作出战略部署,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深受鼓舞,也倍感责任在肩。
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纲领性文件,彰显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和远见卓识。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我深刻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必须深刻理解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我将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及时、准确、生动地将全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讲清楚新时代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讲明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激励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勇于担当时代重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在实际工作中,更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切实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 赵铁生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让我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师深感使命在肩。全会擘画的“十五五”发展蓝图,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纲领,更是毛概课程教学的鲜活素材,让我对“理论联系实际”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全会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阶梯式递进的历史过程”,这与毛概课程中“中国革命和建设是接续奋斗的过程”一脉相承。从“十四五”时期的重大成就到“十五五”的关键部署,印证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新时代的延续发展。特别是“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等原则,正是对“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等核心思想的当代诠释。
落实全会精神,关键在课堂转化。我将把“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议题融入教学,结合“两弹一星”精神与新时代科研突破案例,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理论溯源+实践案例”模式,让学生明白全会部署的历史逻辑与理论根基。
作为思政教师,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历史主动精神,引导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十五五”建设征程,让毛概课程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赋能强国建设的坚实载体。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 王秋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战略部署。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中的关键职责。
思想引领是根本职责。我们需坚守马克思主义 “魂脉”,将其与中华文明 “根脉” 贯通融合,在课堂上以 “民惟邦本” 对应人民立场,以 “自强不息” 诠释奋斗精神,让学生理解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强化科学理论的思想武装。文化传承需守正创新。顺应信息技术潮流,我在教学中运用数字史料库解读文明特性,通过 “云参观” 历史遗址增强代入感,既破解 “理论说教” 难题,又落实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要求。同时主动辨析历史虚无主义,筑牢学生文化自信。
作为思政教师,要将个人教学与文化强国建设紧密结合,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引导青年在理解中华文化中坚定信念,在国际交流中传递中国价值,让思政课真正成为文化传承与引领的重要阵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 温重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审议通过了“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了蓝图。认真领会全会精神,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既为过去五年取得的举世瞩目伟大成就感到骄傲与自豪,又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充满憧憬与信心。全会强调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指引我们党不断前行的光辉旗帜,也是指引我国不断发展的科学指南。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要自觉主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科学理论,带头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以真理力量引领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广大青年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挺膺担当、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 李洋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胜利召开,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里程碑。在“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蓝图徐徐展开之际,此次全会承载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为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不仅为国内发展擘画蓝图,更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坚持开放、推动合作共赢的坚定信号。“十四五”期间成就的取得,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也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面对“十五五”时期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复杂环境,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国以五年规划的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展现了大国担当与战略定力。作为新时代奋斗者,我们当以全会精神为指引,立足自身岗位,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