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我校青年学生踊跃投身“返家乡”社会实践,以实际行动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彰显青春力量,贡献青春智慧。
艺术与设计学院 音乐表演二班汤雅博
经过这个暑假的文明实践,我逐渐认识到,“爱人如己”不仅是一名教育者一生的追求,更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底线与至高境界。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以身为范的影响——言传不如身教,行胜于言,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
在古筝暑期教学中,我对“教学相长”有了真切的体会。教小朋友识谱时,为了让他们理解复杂的节奏型,我将音符比作“跳跃的小石子”“慢慢走的云朵”。这些通俗的比喻不仅帮助他们轻松入门,也让我跳出专业框架,学会用更生动的方式解读音乐。当学生问我“为什么《高山流水》中的刮奏要忽快忽慢”时,我重新梳理了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思考如何将情感起伏转化为具体的演奏技巧——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我对乐曲的理解也愈发深刻。

艺术与设计学院 刘子龙
这次探望残疾爷爷奶奶的社会实践,让我触摸到了兰三命最真实的温度。当我为一位奶奶量血压时,她粗糙温暖的手紧紧握住我,浑浊却明亮的眼睛盛满了感激。通过与爷爷奶奶们的交谈,我了解他们生活的不易与坚韧。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帮助更是真诚的陪伴和倾听。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健康的可贵远超想象,而奉献爱心所带来的精神富足更是无法估量。作为青年,我们应用行动温暖社会,让关爱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这份感悟将永远激励我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艺术与设计学院 韦怡涵
这个暑假,我在敬老院和独居老人家中度过,这段时光让我收获了课本外最珍贵的成长。教老奶奶们用智能手机时,从她们笨拙点击屏幕到成功拨通子女视频电话的雀跃,我读懂了科技对老人的意义不只是工具,更是连接思念的纽带;帮独居老人打扫房间、陪他们唠家常,才发现他们最需要的不是物质帮扶,而是有人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关爱”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蹲下身教老人操作手机的耐心,是擦净窗台灰尘的细致,是坐下来听老人回忆过去的真诚。未来我会继续带着这份温暖,用实际行动关注身边的老人群体,也更懂得珍惜与家人相伴的时光。

艺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教育一班丁宇怡
这个暑假,我跟随陈社工走访老人家庭。敲开一扇扇门,倾听生活近况、健康诉求,记录反馈并且为他们提供了送餐服务。这让我贴近社区里的真实烟火,明白服务需精准落地,也学会用耐心与共情搭建沟通桥梁。从志愿服务的互助,到活动里的欢笑,再到走访时的倾听,社区是充满人情的“小世界”。每一项工作都关乎居民幸福,基层工作者用行动编织温情网络,我也有幸成为传递温暖的一环。从活动策划“新手”到能参与执行,从沟通羞涩到主动倾听老人心声,实践打磨了我的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也让我跳出校园,理解社会服务的多元与深刻,明白大学生需“接地气”,在实干中成长。

儿童教育与发展学院 早期教育2427班李晶熠
在医院托管班担任志愿者期间,我收获颇丰,也成长了许多。工作中,我努力兼顾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课业辅导时,我根据他们的基础进行分层教学,遇到理解慢的孩子,就反复列举讲解,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开展了趣味知识竞赛、手工制作等活动。未来,我会总结经验,不断学习,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志愿者服务中,陪伴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儿童教育与发展学院 托育三班秦嘉宁
为积极响应“返家乡”社会实践的号召,在今年暑期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前往北戴河服务局开展养老服务相关社会实践。我希望通过基层实践更深入地了解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探索养老服务的优化路径,同时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沟通协作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回馈于社会。
实践期间,我参与了日常服务、活动组织及管理协助等一系列工作,致力于关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从单纯的“服务者”转变为更具理解力的“共情者”,深切体会到养老工作的价值与挑战。此次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耐心和团队合作意识,也让我更坚定了投身社会关怀事业的信念。
未来,我将继续关注老年群体,以实践精神和青年力量推动社会温暖与包容,为建设更美好的养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儿童教育与发展学院 23级5班江兰兰
假期,我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担任红色教育实践志愿者,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度参与红色文化传播,尤其是组织青少年研学活动时,从前期调研兴趣点,到策划参观路线,再到现场讲解,每一步都倾注心力。当看到孩子们被红色历史吸引,眼神里满是崇敬,我真切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与传承的意义。此次实践,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更让我在基层红色教育中找到价值,以青春力量助力红色文化弘扬,我倍感骄傲。
儿童教育与发展学院 托育一班康雯宁
带着对服务行业的好奇与探索欲,今年5月至8月,我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实践之旅。这段时光不仅让我走出校园,亲身触摸到“以客为中心”的服务本质,更是我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一段格外珍贵的成长印记。
实践期间,我主要参与客房工作与厨房卫生。这两项工作看似基础,却需将“细心”与“耐心”贯穿全程:客房服务中,床品要叠得规整、桌面要擦拭洁净,更要留意客人需求——从及时送去额外毛巾,到主动补充不足的水和纸巾;在打扫厨房卫生时,既要高效完成基础工作,又要整洁干净。这段经历让我收获的不仅是服务技巧,更是对“服务”二字的深刻理解:客人的满意,无关酒店的豪华或菜品的昂贵,而源于细节里的用心——是洁净无污的床品、方便取用的物品,更是面对需求时的及时响应。它在我心中种下“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的信念。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校学子深知实干的意义,在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中,他们走进社区、国家级单位、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社会实践,用专业守护百姓,以热忱传递关怀。此后,他们也会将这份实践担当融入学习中,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