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建工作 > 正文

我家乡的党史故事第十站——淅川

作者:   时间:2022-08-14   点击数:

   缅怀革命先烈,重温红色记忆,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前教育学院开展特色党史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讲家乡党史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家乡革命岁月的艰辛与峥嵘。总结党史学习教育经验,引导学生学好党史。接下来即将开启本期学习的第十站----淅川。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

 丹江从伏牛山中部发源,沿途几十条河流奔流入怀,流至河南省淅川县境内,已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江。为了蓄住滔滔的江水,造福人民,党和政府决定在陶岔这个三山环抱的地方兴建丹江水库。1958年10月,来自襄阳、荆州、南阳3区17个县的10余万民工响应党的号召,挑着干粮,带着简陋的工具,会集到工地。他们要用扁担、筐子、小木船,运载黏土、沙石,把汉江截流,在这里筑起丹江大坝。

10余万民工全部实行军事化编制,组成8个民兵师,1个机械师,共计9个师,昼夜不停一起施工。工地上整日整夜人山人海。晚上没有电,就用火把、汽灯照明,从采料场到江边连成几条火龙。号子声惊天动地。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汉江截流成功,从此大坝日日加高,高峡出平湖。

10余万民工在长达6年的艰苦劳动中,先后有141人在施工中牺牲,2800余人致残。原始的人海聚集、艰苦卓绝的劳动场面,可与后来林县人民开凿“人间天河”红旗渠的盛大境况相比肩。三山一坝挽起巨大的臂膀,浩浩大江温顺地栖息在126万亩,蓄水总量达81亿立方米的水域里,形成了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库,并在后来成为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调水6年多来,408亿立方米清凌凌的丹江水已经润泽了曾经干渴的北方,1亿多人直接受益,沿线一些河湖地下水位得到补充提升。许多地方曾经一度干涸的泉眼出现了复涌,绿色愈碧,家乡愈美。许多城市和乡村由于有了水的滋养,河清岸绿,水畅景美,变成了美丽的旅游胜地。

半个多世纪以来,淅川县因兴修水利,先后有40多万人背井离乡,迁离故土,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留下了“忠诚担当、大爱报国”这一可歌可泣的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南水北调精神同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国家和民族精神一样,都需要传承弘扬,使其成为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财富。

弘扬南水北调精神,要不忘初心使命,要增强担当意识,要树立大局意识,要勇于开拓创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河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作出积极贡献。


供稿:姚渭萍  编辑:李悦  审核:王文选


联系我们: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联系电话:0396-3680311

地址:驻马店市盘龙山路2658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