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基础教育学院辅导员 韩洋

一、案例概述
小A是我所带班级的学生,乐观、活泼、甚至有点话痨。在军训第一天休息间隙,学生找到我聊天,询问我是否觉得他有什么异常?我还未回答,小A直接说其有轻度焦虑,对休息时间和环境比较敏感。谈话过程中学生表示目前自己的状态相比高中时期已经稳定好转,希望在大学期间继续努力学习,参加各种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久,该生因宿舍问题,和室友产生矛盾纠纷,寻求帮助。
二、案例分析
1.学生个人方面
首先,学生个人对休息时间和环境较为敏感。其次,学生表面看起来活泼话多,但是实际上欠缺有效沟通技能,遇事容易冲动,分析问题过于片面。最后,学生尝试和室友沟通无果后,转而采用消极的方法针锋相对。
2.宿舍成员方面
学生所在宿舍属于混合寝室,各成员间作息时间不一,宿舍成员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遇事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没有做到设身处地,理解包容。
三、解决措施和工作方法
1.第一时间,建立沟通联系
在小A反映宿舍成员间存在矛盾,并且协商解决未果后,第一时间找到小A,了解具体情况。
2.分开询问,掌握问题概况
安抚好小A情绪后,分别和同宿舍另外几名成员进行谈心谈话,每位宿舍成员都谈到了个人作息的情况,也意识到自己的作息可能会影响到他人,但是无一例外,都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很小的作息问题,逐渐演化叠加为各种问题,成员之间产生隔阂。
3.开诚布公,共同交流协商
在充分了解事情脉络后,将宿舍成员集中起来,以逐个发言的方式,阐述三个问题:第一,“你觉得宿舍环境怎么样?”第二,“你觉得自己在宿舍生活的怎么样?”第三,“你认为宿舍有无问题,如何解决?”。通过集体谈话,直面问题,共同找出解决方法,有效化解了宿舍矛盾。
4.家校共育,持续开展帮扶
通过宿舍走访,持续关注学生近况。目前宿舍整体稳定,宿舍成员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定期家校联系,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考虑到小A家庭困难,帮助其申请到勤工助学岗位,既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也转移了学生注意力,有助于保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经验与启示
原生家庭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根深蒂固,导致学生自闭、自卑、冲动、焦虑等情况时有发生。作为辅导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多方位地提供帮助,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这个案例对于辅导员如何做好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点启示:
1.积极关注,建立师生信任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心理治疗的前提,它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来访者的态度。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他人积极关注的需要。作为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当学生寻求帮助时积极回应,应给予支持和鼓励,不能贴上“麻烦事”“有问题的学生”等标签。积极的回应和关注能让学生感受温暖,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建立稳定的师生信任关系,为后续心理疏导、帮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师生同心,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从当事学生角度来看,获得的理解支持越多,心理健康水平就越好,良好的育人环境能够帮助他们应对挑战,走出困境。辅导员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应积极调动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形成四级联动心理预防与干预体系,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帮助学生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增强信心,进一步的探索自我,理性地面对生活。
3.有始有终,保障良好关系稳定性。
持续的关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环节。对于重点学生的引导和帮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定期的回访和关心,同时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家校共育,提出合理的建议,有助于学生保持持续稳定的健康心态。
4.善学善思,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辅导员要潜心学习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与技能,努力提升探察学生潜在心理危机的敏锐性,不断探索心理问题应对的策略与方法,防患于未然,真正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