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保健】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一、清明节气
清明,一般在阳历4月4日——6日之间,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此时气候清爽温暖,万物“吐故纳新”,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既有祭奠先人的怀古幽思,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极富特色的节日。
二、清明三侯
一候桐始华: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春来万物复苏,到清明时节,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
二侯田鼠化为鹌: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田鼠为至阴之物,鹌为至阳之物。田鼠化为鹌,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侯虹始见: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三、清明习俗
1.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踏青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
2.礼敬祖先,慎终追远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3.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4.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四、清明美食
1. 青团:又叫清明果、艾米果,是南方地区清明时节特定吃的食物。青团是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制成的米国,表面呈青色,吃起来带有艾草的香气,清清凉凉。
2. 馓子:“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清明节这天都有吃馓子的习俗。
3. 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后在北方地区较为盛行。一般是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形状可做成各种图案,赏心悦目。
五、清明养生
1. 少吃“发物”: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在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少吃发物,如海鱼、海虾、海蟹、羊肉等。可多吃山药、西红柿、土豆等食物。
2. 忌久坐卧:清明是“春瘟”流行时节,但不可闭门不出,更不能坐卧过久。中医表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
3.运动锻炼:清时节气应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应常带幼儿到外户或河边散步,以呼吸新鲜气息,并进行适度的健身运动。
4.春捂: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是清明节前后,因为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所谓“春捂”也是这个意思,直到清明过后,四月中旬才可换春装。当然,“春捂”的过程也应因人而异,根据幼儿的身体素质决定衣服增减。一般来讲,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生发,抵御外邪侵袭,才有助于身体健康。
六、清明诗词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认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